全媒体时代视觉呈现的特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REC
李列,上海真实传媒有限公司艺术指导、著名纪录片制作人。曾经创作《劳改队纪实》、《我们眼中的法兰西》、《魂归何处》、《大阅兵》、《你可知MACO》、《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金融与国运》、《大师》系列、《娜仁的草原》等多部纪录片。
1. 绪论
1.1全媒体时代的定义
全媒体的概念来源于传媒的应用层。信息发布传播速度的提升带来了传播形式的不断演变。在相关技术的支持下,传播之内容、渠道以及相关功能都得到了更广阔的提升;针对这一现象,业界运用“全媒体”这一词汇来形容当前媒体元素高度融合的状态。
全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的产物,形成了一种对传播形态的创新,为不同的受众提供多层次、多方式的传播形态,从而带来一种即时、多角度、多体验的媒体体验。
1.2 全媒体时代的特征
全媒体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其独有的全面性。从整体上来看,全媒体的构成包括了报刊杂志、广播影像、电影出版等传统媒体,同时也囊括了网络、移动端、通讯端等新的媒体传播形式。全媒体作品在表达上涵盖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大众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同时全媒体以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出媒体形式以及传播渠道上的调整,以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达到传播效果的提升,同时在无形中形成对受众的覆盖和锁定。全媒体时代以互补和融合为传媒常态。不同的媒体之间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形成了彼此之间的互补与联通,使得信息传递呈现出全时在线、即时传输的特性。
1.3 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历程
媒体行业的升级与发展,是全媒体时代到来的内在动力。通过媒体行业自身的更新升级,全媒体作为一种传统媒体行业应对互联网冲击的重要方法,由传媒行业拓展至网络商业等多个领域。在2006 年,西方传统纸媒《每日电讯报》以及《今日美国》纷纷展开企业内部的全媒体改革,通过产业链重构的方式,推动了全媒体这一概念的早期实践。2007 年《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成立,这一新的部门以报纸、手机以及网页的联动发稿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形成了国内传媒企业对全媒体的探索。
2. 全媒体时代的技术发展
WAP、GSM、CDMA 等通信技术的提升是全媒体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WAP 技术的提升,使得html信息与WML 信息之间形成无缝对接与即时转换,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信息能够以手持移动端为载体进行呈现。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交互的速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GSM、CDMA 等通信架构的不断完善使得整个手持移动端的网络速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传递速度得到了量的改变。网络速率以及稳定性的提升为即时信息交互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流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能够通过流式传输技术在移动端层面实现即时观看。在这一基础上,分布式处理和并行处理这两种算法结构的优化,使得以网络为基础的云服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转变。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多种形态的信息资源以移动网络为平台,在不同移动端之间进行传播。与此同时,伴随着lamp 框架、SOA 架构的完善,以用户服务为核心的信息交互网络逐步形成,从而催生出了以微博、百度云、直播等全媒体应用。
OpenGL、VizServer 等可视化技术架构的提升与完善,使得信息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的支持下,以更为精准直观的图像形式在一定的载体上呈现出来,使得数据流与控制流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实现即时转换与分享。可视化技术将人类思维与机器的内在力量统一起来,赋予人们一种建立在三维空间中的仿真即时交互能力。表情包、拍照识别等应用的发展正是以可视化技术的完善为基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是目前可视化技术提升的主要方向,通过将复杂和抽象的数据以非量化的、直观的形式呈现给用户,虚拟现实技术为信息的可视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
3.1 信息传达速率差异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最大差异在于信息的传达速率方面。新媒体借助于网络以及信息传播平台,通过GSM 获得流量的支持,利用WAP 将信息导入移动网络界面,使得用户通过移动端便能够进行信息接收与阅读,大大加深信息传达速率;信息的创造和传播可以同时完成,并依托社交媒体得到较好的推广,手机新闻网站就是如此。而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传递上主要依靠纸质媒体以及门户网站等方式进行传递,大量的人工参与使得信息的加工时间以及传递时间加长。同时,移动端便捷的阅读方式使得传统媒体的被选择率大大降低,相较于阅读报纸、观看电视,在日常生活中受众更愿意利用手机等移动端获取想要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显然有着更为强劲的信息传达速率。
3.2 传达形态差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传达形态的差异。在全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往往以数字化信息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模式,而传统媒体更多的是以纸质载体或者电视载体等为主要的传达方式;换而言之,新媒体传递信息,而传统媒体传达载体。从传达的形态上来看,传统媒体更具有信息传达的独立性,受众在对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体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无需借助其他系统的辅助,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更具有掌控力;以kindle 等电子书产品为对比,虽然在便携性以及信息容量等方面有所提升,但是受众在阅读的时候必须有移动网络等外部体系的支持。
3.3 传达模式差异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达上呈现出“主导受众”,而新媒体则呈现出“受众主导”的特质。
新媒体以融合式传播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模式。以网络为平台,使其自身带有较强的消解力,打破媒体、社会群体、行业之间的差异,甚至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模糊。新媒体所带来的麦克风效应,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通过URL、Agent 等搜索技术,在新媒体应用中,受众通过对关键词的搜索就可以准确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使得新媒体信息传播带有明显的小众化特质。而传统媒体在传播上以立场明确的信息内容和面向大众的传递模式,其信息以数量庞大的公众群体为服务对象,难以完成小众化的信息传达,从而在信息搜集效率方面有着较大的不足,受到新媒体的较大冲击。传统媒体立足于较长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对于信息的处理和掌控显得更加成熟,在信息质量上也更加稳定,从而成为传媒品牌、媒体公信力的塑造者和维护者。
4. 全媒体视觉呈现的特征
4.1 可视化感知
全媒体通过对传播媒介的整合与创新,为信息的感知创造出更为多样的可能性。微信公众号是全媒体时代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纵观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公众号从单纯的图文创作,转变为图文配音的形式,甚至在很多时候民众号还会在文章中配上视频。这种对图像影视、文字声音等多项元素的综合运用,使得整个公众号在表达上呈现出一种更为多样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以及可视化处理使得“图说”的表达形式得到了广大的应用,通过对关键信息、重点信息的提炼,综合运用图表、漫画等元素,借助大数据研究,通过对受众的准确定位,形成富有针对性的图像化解读。
在很多新闻平台上,HTML5 模式成为信息可视化的重要形态,这一信息传递模式集图文、音频、视频等于一体,赋予页面更好的内容层次和结构,新闻媒体运用HTML5 在产品中植入图像、文字、音频、视频、游戏等元素,营造综合性的感知体验。
4.2 碎片化表达
在当前,伴随着手持移动端的发展,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进行信息的接收和攫取;为了与这种不定时的信息获取方式相结合,在全媒体时代,视觉呈现碎片化的特质更为明显。短视频的高频率出现就是较好的证明,短视频以新媒体平台为基础,以阅读时间琐碎的受众为主要服务群体,通过时长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的视频传递出多样化的内容。这些主题各异的短视频利用细碎的表达传递出了大量信息,在表达内涵、表达深度上形成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对立。短视频由于篇幅较短,内容限制较少,因而具有较强的可变性,既能够单独成片也能够发展出系列作品。
碎片化表达不仅仅对受众的阅读方式产生了影响,同时还改变了受众的思维方式,形成全媒体环境下受众“抓重点、求速度”的思维模式;这种利用碎片化视觉表达的信息获取方式虽然满足了现代人对于信息获取速率的要求,却从某一层面上限制了大众的思想深度。这一点从大多数自制视频中就可以看出。在以哔喱哔喱为主的视频网站中发布着大量以“一分钟带你读完xx”、“三分钟带你看完xx”为标题的自制视频,这些视频的长度基本不超过五分钟,绝大多数将时间控制在三分钟,通过对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关键内容进行梳理,使得受众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对作品的基本印象,获得关键但是不完整的信息,但这种通过视频获得的作品阅读体验往往不能够像常规作品欣赏一样给受众带来心灵和思想上的震撼。
4.3 互动性强
随着各类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公众的话语权逐渐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公众互动性的增强。这一点通过视频的弹幕就可以了解到。视频网站哔喱哔喱是目前国内最早开设弹幕体系的视频网站,受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还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与其他人互动,并且自己打出的文字会即时呈现在视频之中,形成一个以视频为平台的互动。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依托于应用软体对于分享功能的建立,绝大多数信息传播都以分享为主要形式。通过“分享到微博”、“分享到朋友圈”、“分享给好友”等分享形式,鼓励信息接收者将信息进行多方分享与传递。通过创建即时链接的方式,信息发送方以及信息接收方的身份在瞬间得到改变,在社交平台上形成对信息的即时互动。
4.4 受众参与度高
全媒体的拓展使得受众的参与度较之传统媒体时代有了较大的提升,从本质上来看,由于移动端的发展,受众参与的渠道逐渐增多,在同一平台之上受众之间会形成一种鼓励参与、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使得受众能够更为密集地进行参与。在直播这一新兴的视觉表达形式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同一直播者的房间中往往会聚集着上万的观众,同时他们会以文字、图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到直播的过程之中。同样的参与还体现在视频网站的评论区域之中,观众在评论区中写下自己的想法,获得他人的点赞或者回复,这种交流会对受众的参与进行鼓励,大大提升受众在视频网站的参与度。在互联网社交逐步普及的环境下,新媒体通过将信息传递与网络社交联结在一起,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这种参与度和互动性上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传统媒体的萎缩,包括纸质媒体阅读量的下降以及电视开机率的降低。目前也有不少传统媒体针对这一差异做出内容上的调整,如利用二维码的形式将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进行同步,或者采用手机摇一摇的方式鼓励受众参与互动。
4.5 服务于受众需求
全媒体的核心在于寻找最适合受众的内容,并运用合理的途径进行表达,服务于受众的需求,成为全媒体时代视觉呈现的重要特征。通过URL、Agent 等搜索引擎技术与信息可视化技术的结合,受众能够通过直接搜索文字、图片等关键信息,准确地获得想要的信息内容。以淘宝为例,“拍立淘”功能使得受众通过检索物品照片就能够完成实时商品搜索,找到所需商品的相关信息。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受众的单一视觉需求也得到了延伸化的回馈。以视频网站中的“播单”为例子。最早在受众只能够通过在视频网站中搜索视频名称获得自己想要的视频资源,但是伴随着播单的出现,我们不仅可以在播单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视频,还能够寻找到与自己期待相符合的其他内容。例如受众在某视频网站中搜索电影《野孩子》,获得的回馈往往不仅仅有视频资源,也有与这一青春电影相关的“青春片”播单、“欧美青春电影”播单等等,受众可以借助播单获得同类型电影的资源。通过播单,视频发布者对视频资源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整理,从而做出富有针对性的受众区划,以自媒体“一条”为例,这一视频自媒体将自己的视频分为“建筑新浪潮”、“话题”、“二十四节气”等多个不同类别的播单。这种将受众需求直白化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全媒体时代受众需求对于视觉呈现的导向性作用,也暗示出锁定客户需求对于全媒体的重要性。
4.6 吸引力至上
在全媒体时代中,信息的传递呈现出一种吸引力至上的传播原则。信息的制造者往往会通过夸张关键词、视频表达等形式使得信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带动受众的接收。越来越多的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相较于文字表达与图片表达,视频传递更为直观,并且更具有真实性,从而展现出更强的吸引力,带来更多的阅读量。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率和范围成为信息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公众号运营者总是以“10 万+”的阅读量为傲,但是实际上真正参与信息接收的不过了了。信息传播者对于信息传播范围的盲目追求直接导致全媒体时代信息数量的泛滥以及信息质量的极速下降,受众在平台上总是能够看到数量惊人的信息,却很少接收到有价值的信息。
5. 总结
全媒体是信息交流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代表着多种媒体形式的融合。作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的传播形态,伴随着通信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的提升,又将有许多新的传播形态加入全媒体的行列,丰富受众的媒体体验。随着全媒体进程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各种媒介形态、终端及其生产也更加专业,形成分工细化的状态。对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需要勇于做出改变,借助原创性、真实性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信息的深度和内涵;而作为全媒体时代主导的新媒体也需要面对环境及时做出调整,与传统媒体形成良好互动。但是,不论是以何种媒体形式为主导,伴随着全媒体的成熟,受众对于信息的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全媒体传播中,受众对于视觉呈现的清晰度、准确性、个性化、体验感等多个方面都将提出新的要求;唯有通过提升视觉呈现的质量,带动信息传播的质量才能够形成信息发布和接收两端的良好循环,促进全媒体传播的发展。
(文 / 真实传媒有限公司 李列)
推荐阅读
做个快乐的摄影师 让观众看到心中最美的东西——访知名摄影师 余静萍